开云官方入口

开云官方入口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2363457     13957945754

开云官方入口

开云官方入口
当前位置: 开云 > 教学科研 > 课程建设

开云官方网站独家重磅|梅德明谈当前中国基础外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2-15 18:00

  梅老师,您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已经正式出台,在这个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您认为现在基础外语教育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中央对基础外语教育提出了哪些愿景和期待?

  梅德明:我认为要抓住这个新时代,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时代的“新”体现在哪里。

  当前中央非常重视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把“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加以论述,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判断。

  我们要牢记,建设教育强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肯定要抓基础教育。其中有两个抓手,一个是教育现代化,另一个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的预期、个人成长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普及,一定要公平,一定要满足人民群众要求得到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呼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个时代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是在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仅掌握零星知识和机械使用技能这种低阶学习技能和低阶学习目标的群体。这个时代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显性的抓手就是要给学生以学养,所以我们提出素养育人。

  另外,高中已经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更不用说义务教育。这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时代的课题——如何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一定是从德、智、体、美出发。

  同时,《课标》也指出,“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语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课程建设的第一大理念。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教育部非常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该《意见》要求我们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个学段,把学业质量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抓手。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四个重要部分,分别是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学业质量从形成到终结,再到全面衡量,一定要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以前仅仅看知识掌握水平的学业质量肯定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21世纪的素养已经包括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

  此外,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要关注教育群体,关注如何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意见》指出要“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作出重要指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也是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上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所提出的教育目标——“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首先要牢牢抓住共同基础,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基本要求。在保底的同时不封顶,要满足不同孩子、不同发展的诉求。每个孩子的追求不尽一致,他们都应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所以我认为,新时代要求我们的课程应该能够让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好好研究“全面”和“充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还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外语学科的育人价值、育人功能和育人方法。外语学科教育一定要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中央在经过广泛的考察和对国际形势的深入判断而提出的,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要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学科义不容辞。人心要相通,首先语言要互通。习也曾在许多外交场合提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明确表示“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梅德明开云官方网站独家重磅|梅德明谈当前中国基础外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16)。所以我们语言先行,语言是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语学科、外语专业教育、外语教师提出要求,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外语行政管理部门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首先自己要有意识,然后要有行动,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活动安排中。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要把选择权和主动权尽可能地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创设他们的学习活动,参与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相互协作中去,共同搭建学习平台、承担学习任务等。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放在所有问题的核心位置上,我认为这也是中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个新时代是一个智能化、数字化、大数据的时代,也是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时代。所以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掌握好现代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把技术跟我们的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把手段和内容融合在一起,创设智慧学习环境。我们要有智慧学习课件、智慧学习课桌、智慧学习讲台,但是我们更要有智慧学习的思想。智慧学习其实也包括了深度学习、探究学习。技术应该与我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整合。

  另外,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也反映了中央对基础教育的愿景和期待。

  我还想补充一点,外语教育要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核心价值观,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核心问题。这三个问题中的前两个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而第三个问题,即为谁培养人是近年提出来的。

  梅德明:我认为,我们的外语课程建设,应该要将思想、目标、内容、教育、活动综合起来,要体现国民教育的属性。基础外语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核心价值观,同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我国外语教育已进入了一个以素养质量为人才培养标准的新时代,我们要培养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人文素养、沟通能力的人。

  同时,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的外语课程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因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对自己的国家、历史、民族和文化的认识不正确、不准确,那么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在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积极、主动、包容、得体地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面对着这样的挑战和机遇,再加上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教师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有很多育人的领域可以去探究,还有很多价值可以去挖掘。

  《英语学习》:在2018年 TESOL 中国大会上,世界英语教师协会的主席埃斯特尔·容(Ester J.de Jong)女士致辞时,我们看到了科大讯飞快速的实时翻译。她在主旨发言中也讲到,现在我们在教授学生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解决一些还没有发生的问题,让他们去应聘一些可能还不存在的工作。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不断加快,您认为这场“互联网教育革命”对基础外语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梅德明:是的,科技一直在进步,智慧手段、信息化手段、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不断发展。我们在《课标》里面也提倡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丰富英语课程学习资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根据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重视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时了解和跟进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选择恰当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确保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这里我想对“外语工具论”的观点进行探讨。有人认为,学外语主要是把这门“工具”掌握好,学外语主要是要会做翻译。但是,我们学习外语就要变成这样一个工具吗?这太窄化了。外语的课程价值究竟是什么?

  我们提倡学外语,不仅是要学一个语言的知识系统,还要学文化、学思辨,培养学习能力。所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这四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就回答“学了外语之后,如果我们的技能或成果被机器替代,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

  事实上,机器替代不了人。因为除了学习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使用,我们还要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比如,学习者学了一门外语,还会去了解各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并进行各种各样的判断,进而了解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不同点。如果不学外语,我们怎么能够客观、理性地去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怎么能够更加包容、更加友好地与其他国家和人民进行相处?

  此外,斯坦福大学教授博洛迪特斯基说,全球有七千多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Boroditsky,2017)。一种语言很可能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有些比较相近,但有些则截然不同。所以外语也是一门多元思维拓展、发展的很好的课程。

  梅德明:对,所以外语教育追求的应当是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的融合统一。我们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轻视工具性的人文价值教育培养的是空谈家,而忽略人文性的工具价值教育则培养出空心人。只有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才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外语教育。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但这种感性的、有温度的、有包容心的、有人文情怀素养的、显性的实力,或者说软实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豪情满怀地去拥抱技术,去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

  《英语学习》:那么,教师在这个时代是否也要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作为人的不可替代性?

  梅德明:是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方面。同时,我还是鼓励大家要拥抱技术,要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技术。技术不是坏事情,要与它合作,与机器合作,与人工智能合作,去驾驭,去用好,然后为我们的教育和学业服务。这也是我们在《课标》中提到的,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保持这种态度,我们还怕什么?更好的时代和更先进的工具,就更能促进我们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科学技术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要让它很好地为我们服务。

  《英语学习》:您介绍了新技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但新技术是否也使英语教学面临了一些挑战?

  第二,对待技术的发展成果rphprnusa.com,我们要去学,要去作预判,尤其要研究它对我们育人的价值,这是语言类老师比较欠缺的。

  第三,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我们的学习对象其实在技术方面掌握得比我们好,比如学生们在使用手机、App 软件方面往往比我们更加流畅,因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原住民”,所以我们要去了解他们,也要向他们求教,向他们学习,这也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同时,《通知》强调建设人工智能学科,要求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通知》还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7)。

  这促使我们语言类的教师们思考,如何才能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情感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图像识别、机器学习进行深度学习与挖掘。目前智能测评也已经出现并投入使用,AI技术开始应用于阅卷,作口语表达、客观题乃至主观题的判断了,已经成了我们外语教师的好帮手。

  《英语学习》:如果批阅试卷都被替代的话,老师是否会有危机感?因为这原本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梅德明:应该把它看成是我们的朋友。实际上,当前的人工智能是难以达到完全人性化,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进行综合判断的。目前的智能测评技术往往只能根据语言点、信息点判断,对文章的写作意图不一定会识别,对作者在观点中表达的隐含意义也未必知道。所以我们可以让智能测评系统处理一些表面、浅层的问题,但是更深层次的,尤其是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则需要教师处理。

  我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就像手机一样,手机是好工具,但是如果我们过度依赖手机的话,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我们还需要在一起面对面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温度的、有爱的,是能激发灵感的,这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

  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认识到,第一,人工智能是好朋友,但是不要把它当作一个替代品,不能自己主动地去退让;第二,不要恐惧,要以包容的态度去拥抱技术。我们还在观察,人工智能到底能够走到哪一步,应该来说,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完全替代人的自然智能这方面,可能性是不大的,特别是它难以替代高端的认知和思维。即便有层出不穷的人工智能产品,但我认为这不足以说明人的教育活动已经可以被替代了。

  《英语学习》:基础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近年来教育发展的焦点,您认为我们为什么要推动国际化教育?

  梅德明:我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很重要。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如果不去看世界,不了解世界,我们的世界观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

  我们要看到,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人类所共同居住的是一艘名为“地球”号的航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同一艘船上的人。我们的学生正生活在一个不确定、不稳定、不清晰的世界里,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机遇与挑战。他们要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如果没有国际化,他们就只能在当地找到自己的位置,那是不够的。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当然,近年来有些国家反对国际化,认为国际化仅仅让一些发展中国家受益。我认为,国际化的进程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这个世界将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融合。

  因此,我国外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同时,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自身的全球胜任力。

  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和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共同主持发布了《PISA 全球素养框架》。该“全球素养”是指青少年是否具有考察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胜任力。而所谓的“胜任”,不仅是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 PISA 对“胜任”一词的定义。在外语教育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习和运用不同的语言,不仅可以满足交际需要,还如《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所言,学会一种外语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文化传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人类的多元思维模式,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

  对国家来说,推动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在2016年9月27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成功地走向未来的世界,唯有如此,我们才是真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而这一过程中确实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教育的国际化就是与海外学校建立姊妹学校关系,或是考SAT、托福、雅思,把我们的孩子送出去,这种认识是非常狭隘的。

  我想强调,当我们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时,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本色和底色。如果没有中国的本色和底色,我们的国际化很可能就是西方化或是某一区域化。所谓全球价值观,不能局限地定位在西方价值观。所以我们得思考什么是全球价值观,比如说人类的未来、人类的困境以及人类共同面对的诸如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理念,同时还要具有多元文化的思维、思辨能力,有碰到什么问题都要进行反思的思维品质,也要具有多元文化的情怀。

  脱离了本土化的国际化是没有立足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思考本土化的教育是什么,然后在本土化教育的基础上,再走向国际化教育。

  这里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国际化教育”,另一个是“教育国际化”,不管这两个概念所表达的内涵如何,我认为我们都一定要跳出一种狭隘的观念,即国际化就是西方化。有人认为教育的国际化,就是学习西方的教育。其实很多西方人都不认同这种观点。因此我们还要去研究国际化,了解到底什么是国际化。我认为国际化应该是有全球化的概念,它不单指一方,它是多方的,甚至是各方的。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很多非常杰出、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往往都强调能够主动、积极地应对地区乃至全球性的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他们遇到的问题,能够主动地去与人为善,以关切人类共同命运的视角进行思考。

  其次,我们必须认可现在的资源全球化流通的必然趋势。教育资源、教育配置、教育手段以及我们的教材,都不可能限制其流通,让它们呈现封闭的状态。国际资源的这种流通,我们要主动为之,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怎么驾驭这个趋势。比如,我们要用好有些出版社和教育强国推出的好教材,这几年来一直在推行的 STEM 或 STEAM 课程所使用的跨学科或者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教材就很不错。

  梅德明:我认为,基础外语教育国际化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考虑,发展阶段也要从这些方面衡量:

  真正的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理念、形式和方法上的融通,是用国际意识和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我认为我们的很多教育理念是国际化的,尤其是从《课标》体现的育人理念中可以看出来。

  在课程设置与开发、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培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着眼于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重视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育人内容也在国际化层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我们的英语教材有很多是合作编写的,并在其中讲中国故事、讲世界故事、讲跨文化故事,这是非常国际化的。

  学校管理要用国际通用标准进行评价认证,关注执行力和反馈,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各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国际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立足本国人才目标和教学实际,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通过比较和甄别,引入符合我国人才需求的国际教育评价机制和标准,将育人目标的评价定位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社会责任心和社会担当精神的人才,目前使用较普遍也比较受认可的 PISA 就是一种国际化评价手段。我们目前的评价手段也开始走向国际化,比如我们会参考《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和 PISA 测量的标准,还有刚刚出台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也是一套具有较高国际水准的语言能力测量系统。

  此外,我们的教育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际化的,包括我们的教室安排、布局,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很多教室的桌椅不固定,以便于开展讨论式的、workshop 式的教学,甚至很多图书馆的安排设置都是很人性化的,这都是国际化的体现。

  同时,教育国际化还要考虑教育人才的国际化,包括教师、管理人员的国际化以及教材的国际化等。谈教育国际化而不谈以上这几个方面,就会非常狭窄且没有实质内容。

  我们还要思考这种理念、形式、方式、意识和视野要如何把握。比如,内容的国际化要如何坚持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再者,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就需要找出管理的标准在哪里。评价的国际化要思考如何能使我们现在的评价制度和标准实现国际化。由此才能把教育国际化做好。

  与很多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其实并不落后。我们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是主动、积极和包容的。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既然已经打开,就不会再关闭起来。世界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在走国际化的道路,是与各国为邻、为善的,大家都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去关切人类的未来。我认为,随着共同关切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的共同语言会越来越多,我们很多理念和对事物的判断也会越来越相同,比如中国学者在2018年 TESOL 中国大会上探讨的话题、交流和传递的信息都很国际化。

  梅德明,语言学与修辞学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委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上海市教育考试命题和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

  以上内容摘自《英语学习》2018年第8期“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栏目,原题为《谈当前中国基础外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专访〈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梅德明》。文章版权归《英语学习》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梅德明. 2016.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课程发展——课程目标演进的价值取向[J]. 英语学习, (12): 6-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